期刊信息
 

刊名:新丝路(上旬刊)
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
ISSN:2095-9923
CN:61-1499/C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9
期刊分类:社科综合
期刊热词:
国有企业,高职院校,小学数学,小学语文,一带一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企业,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国有企业,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教学,高职院校,党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乡村,大学生,高职院校,高校,经济带,扶贫,互联网,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学刊,经济走廊,学科建设,经济合作,全球治理,人文交流,人文,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丝路题材纪录片中河西走廊的区域形象研究

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4 06:4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纵观历史长河,河西走廊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商贾必行之路。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身的非凡价值,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纽带。纪录片中的河西走廊形象有军事重地、商

纵观历史长河,河西走廊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商贾必行之路。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身的非凡价值,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纽带。纪录片中的河西走廊形象有军事重地、商贸要道以及宗教文化汇聚的圣地等。纪录片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显示出了新的价值和作用,成了民族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摄影机视野下的《河西走廊》(2015年)记录了初通时使臣的身影,记录了繁荣时的贸易往来,以及河西走廊沉寂时的平淡样貌。在纪录片《丝路大遗址》(2017年)中,在摄影机的视角下和数字化的还原中,我们欣赏到了丝路遗址的历史样貌。在《河西走廊》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军事、商业、宗教文化相融相交的繁荣场景,在情景再现中更加直观地看到了河西走廊的人文物象。1980年播出的由日本放送局NHK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联合制作的《丝绸之路》,记录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域遗址的历史和文化。自该片播出后,丝路题材的纪录片便大量涌入观众的视野中,各节点城市也在纪录片视野下再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面貌。

一、初具规模

这条通道的开启要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他的出使对于打通河西走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张骞的西域之行可以看出汉武帝对于西域的向往之情,这条绵延在黄河以西的天然窄长通道在汉武帝拓展中国版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军事意义上说,河西走廊是汉武帝进入西域完成中国版图设计的唯一通道;从商业意义上说,河西走廊是西域以及中原商贾来往贸易的唯一方式,也是中原与西域互通有无的天然通道。张骞出使归来对西域的一番描绘,使汉武帝想要打通这条通道的欲望成为了决心。如《探宝者·丝绸之路》(2012年)纪录片记录了探险家斯文·赫定跨越中亚边疆地带,只为寻找丝路城市。他不但成功开启了通往东方的探险之路,亦将中亚与丝绸之路重新绘入了世界地图。

在《丝路上的古城》(2019年)纪录片中也呈现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霍去病率兵打通河西走廊的相关影像资料,在此之前河西走廊一直处于未知地理状态,大大地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纪录片《河西走廊》“使臣”与“通道”两集中,以大量情景再现的拍摄方式,高度还原了张骞出使西域以及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的场景。这两集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可以看作连续的关系,“使臣”出使西域阻碍重重,而后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遂有骠骑将军攻入走廊之景。该纪录片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更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过程以及意义。张骞出使归来不仅带回了大量的中国地理知识(《河西走廊》解说词:河西走廊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还打通了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要道,中原的商业、文化等通过河西走廊开始向西域各国传播。

作为纪录片“情景再现”最常用的手法之一,人物扮演、剧情再现在纪录片《河西走廊》中被大量使用,共10集的正片中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人物引领历史故事的发展。[2]该纪录片再现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廊”的繁荣、衰落与复兴,编年体史诗的形式以及叙事模式也暗示了河西走廊对于征服西域的战略意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观众身临其境进入历史情境中,还能将逝去的历史再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该纪录片还让观众们看到了河西走廊初成规模的前因后果,无论是在军事安全方面还是在商业、文化交流方面,河西走廊的作用既是屏障也是纽带。纪录片《敦煌·探险者来了》中的镜头内容以史实为据,情景再现了斯坦因等人对河西走廊的“探索”,探险者们的到来也揭开了河西走廊神秘的面纱。初具规模的河西走廊积极融合来自各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以崭新的面貌欢迎来往的使臣、商贾,丝路上的驼铃自此开始响起。

二、繁荣盛景

在古今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可以看作是一条不可割舍的纽带。在商业往来中,盛唐时期是丝路最为繁荣的时期,在此时期,河西走廊上的商贸往来也是最为频繁的。从宗教文化方面来看,河西走廊也是东西宗教传法的唯一通道。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咽喉要道,西域佛教艺术在此与中原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河西模式”。五凉后期,河西走廊上的佛教完成向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转移。河西走廊上的天梯山、莫高山等石窟却为河西走廊以东石窟的开凿提供了范本。[3]在《河西走廊·造像》便记录了昙曜在天梯山建造的第一座佛像石窟。纪录片《鸠摩罗什》也曾记录高僧鸠摩罗什在后秦时期就已经受到多国君王的青睐,该纪录片同样以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记录了鸠摩罗什在后凉建国初年到达凉州,传扬佛法达十七年后入长安译经论传的故事。

文章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网址: http://www.xslzzs.cn/qikandaodu/2021/0514/693.html

上一篇:中外丝人共话新丝路
下一篇:中国女性与丝路审美现代性

新丝路(上旬刊)投稿 | 新丝路(上旬刊)编辑部| 新丝路(上旬刊)版面费 | 新丝路(上旬刊)论文发表 | 新丝路(上旬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丝路(上旬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