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新丝路(上旬刊)
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
ISSN:2095-9923
CN:61-1499/C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9
期刊分类:社科综合
期刊热词:
国有企业,高职院校,小学数学,小学语文,一带一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企业,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国有企业,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教学,高职院校,党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乡村,大学生,高职院校,高校,经济带,扶贫,互联网,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学刊,经济走廊,学科建设,经济合作,全球治理,人文交流,人文,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中国学人西渐丝路华文教育兴盛的缘起

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30 14: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 言 19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70 年代, 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质疑,“西学优越论”甚嚣尘上,一些中国学人“服膺西学,自叹弗如”,但凡有所影响的学人学派大多为“顺之昌者”。 可

一、引 言

19 世纪中期至20 世纪70 年代, 中国传统文化备受质疑,“西学优越论”甚嚣尘上,一些中国学人“服膺西学,自叹弗如”,但凡有所影响的学人学派大多为“顺之昌者”。 可他们领悟西学优点的同时,忘记了传统“中学”固有的优势,更忽视了中国文化借由丝路通道对西方国家施加的影响。 相反,丝路国家的早期汉学教育却对“中学”的优势青睐有加, 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关系,尤其是中国对欧洲之影响,具体包括“哲学影响”“来自中国的艺术、科学”和“礼仪之争”等方面;研究主体主要由新航路开辟后的来华贸易人员、传教士和使臣组成,他们合力推进了“中学西渐”,并在欧洲掀 起 一 股 “ 中 国 热” (The Chinese Vogue in Europe)。 2017 年9 月29 日,“一带一路国际研究中心”在剑桥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对西方影响的升级。

遗憾的是,在中国学界,与“西学东渐”的研究比较,“中国文化对西方之影响”或“中学西被”这一方向的研究, 无论参加人数还是研究成果都少得多。如欲了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进程施加了何种影响、如何影响等议题,则大多依赖欧洲各国的汉学研究择机了解。 更为遗憾的是,中国学界对“丝路”华文教育及中国文化“西”渐更是着墨不多,对如何推动留学、访学“丝路”国家的华文教育与中国文化的“西”渐也言之不详。毕竟中国学人与华文教师沿着世界文明的丝绸之路,对读中西;他们吸纳他者优势的同时,也在“丝路”各国参与或开展华文教育,身体力行助推中国文化在“丝路”各国的传播。需要略加说明的是,这里所称的“西”渐,与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西传关系密切,但又做了范围的拓展,包括政治学意义上的西方方向,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及美国等西方国家。 毕竟,中国文化如果未来不能被这些区域的接受主体迷思采纳,我们“一带一路”及“海上丝路”的国家战略就不可能成功。

欣慰的是,一些中国学者看到了中国文化“西”渐的自塑之路, 比如李德凤从翻译学视角入手,考察“中国梦” 的英译在国内外英文媒体上使用的差异,指出该词的英译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传递的启示;孙会军以贾平凹的《废都》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其英译本体现的中国形象。 但上述研究大多停留于某一学科的局部分析,疏于整体与系统的“中学西渐”的策略研究,从中国学人的丝路华文教育实践,进行针对性的此类研究少之又少,对中国学人“西”渐与“丝路”华文教育兴盛的因果关系探究较少。

一般来说,“华文教育是指对侨民、 外籍华人、华裔和少量非中国血统的外国人进行的汉民族语言文化教育”[1]。 显然,华文教育的对象除了海外华裔,还包括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外国人,教育的内容除了祖语习得(华裔)与外语习得(非华裔)之外,还包括祖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教育。况且,“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2]。 由于20 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重创,欧洲越来越借助中国躬身自省;及至当代,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飞速,越来越多的非中国血统的外国人以中文为外语的习得对象,以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及经济等为研究对象。 因此,华文教育的外延有扩大化的必要,即任何在国外进行的有助于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教育和研究举措,皆是这里所称的华文教育:它包括以中文作为外语的语言文化教学及研究、外汉学研究、中国学研究,以及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华裔的祖语语言文化教育和研究。这与贾益民主张的“大华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存在很大类似,他认为国外任何有关中国文化推广的语言教学、文化教育、汉学研究等活动,都可纳入其中[3]。但这里又有所补充,即把国外西方汉学或中国学教育与研究置身其中,且对此予以重点考察。考虑到研究数据的确定性及其对中学西渐的世界影响,国外大学中的东方学院、东方语言系及中国研究中心等进行的中文研究与教育,将会成为文章研究数据的主要来源。 毕竟一些欧美学者,与中国未曾谋面,却能长篇大论地评论中国的具体事物,个中原因除了他们大量阅读西方汉学的典籍之外,还与他们深受一些留学、访学的中国学人的影响有关[4]。 尤其自19 世纪末至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人借由传统的海陆“丝路”,负笈西方,他们学习西方的同时,也设身处地参与了“丝路”国家的华文教育、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推动了欧洲历次华文教育的兴盛。

文章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网址: http://www.xslzzs.cn/qikandaodu/2021/0730/718.html

上一篇:新丝路之旅探讨西安地铁三号线公共艺术的创新
下一篇: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歌颂党的丰功伟绩

新丝路(上旬刊)投稿 | 新丝路(上旬刊)编辑部| 新丝路(上旬刊)版面费 | 新丝路(上旬刊)论文发表 | 新丝路(上旬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丝路(上旬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