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新丝路(上旬刊)
主管:陕西省社会发展研究会
ISSN:2095-9923
CN:61-1499/C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19
期刊分类:社科综合
期刊热词:
国有企业,高职院校,小学数学,小学语文,一带一路,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工作,企业,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国有企业,教学,小学语文,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教学,高职院校,党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乡村,大学生,高职院校,高校,经济带,扶贫,互联网,一带一路,丝路,丝绸之路,学刊,经济走廊,学科建设,经济合作,全球治理,人文交流,人文,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隋唐丝路文化传播中须弥座图像适应研究(2)

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13: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如果说佛塔象征涅槃影响在隋唐时期的普及,为须弥座进一步的应用和传播提供了媒介基础,则涅槃学说在隋唐时期的文化适应为其提供了传播动力。从文化

如果说佛塔象征涅槃影响在隋唐时期的普及,为须弥座进一步的应用和传播提供了媒介基础,则涅槃学说在隋唐时期的文化适应为其提供了传播动力。从文化传播的适应理论考察,涅槃学由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虽在东晋时期随着《涅槃经》的汉译而逐步流行,但文化的认同和接受需要有个适应过程。由敦煌莫高窟第427、280、295窟壁画可知,到了隋代涅槃图像数量逐渐增加,由原来作为佛传图的一部分转变为完全独立的单幅涅槃经变,这是涅槃信仰的产物,说明从隋代开始涅槃学说进一步深入民间[8]。由第148、158、332等窟的涅槃图像在表达方式上出现了塑绘结合,构图上以连环画式呈现全新表达,进一步体现中国绘画特征。又在克孜尔石窟第8、27、178等窟中的涅槃图像出现了极具世俗化的场景,“似乎是现实生活中类似场面的移植,极富生活气息”[9]。与此同时,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西千佛洞、宁夏须弥山石窟等涅槃图像同样表明涅槃思想在隋唐时期的辐射影响力极大,进一步反映了涅槃经在隋唐呈现中国化和世俗化的文化适应选择。隋唐时期涅槃学说的广泛流传促进涅槃经变的产生和发展,同样,涅槃图像也推动着人们对涅槃学说的理解和探索,有利于佛教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化环境的不断适应。

随着隋唐时期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大乘佛学所含有的无限意识也通过新的具象形式在民间扩散[9]。就佛塔本身造型而言,隋唐时期多采用四方形平面形制,主要适应了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形式,即便是砖石结构塔也通常采用仿木构造处理,由遗存至今的大雁塔、香积寺塔、玄奘塔等可知,通过造型处理去仿制隋唐木构造的主梁、斗拱的具象表现,体现了外来文化不断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佛塔最初形制采用覆钵式的窣堵坡,其造型规律遵循须弥山宇宙空间观,多以圆形基座喻示大地,半球覆钵体喻示天宇,塔顶平台喻示佛陀,中心竖杆喻示宇宙的轴线,相轮华盖喻示诸层天界,整个佛塔如同须弥山世界,是涅槃的象征和宇宙的象征。这说明佛塔自创立之初就以有形来表达无限,通过对各种形制和图像的造型处理赋予佛教无限的衍生义。同样受须弥山宇宙空间观影响,佛塔须弥座图像多见于丝路沿线各石窟中,由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的佛塔图像可知,须弥座在形制上多采用上下凸出,中间凹进的造型规律,具有承接天地空间的趋势。隋唐时期其表面常以莲花纹、忍冬纹、椀花结带等装饰,是以不断循环的具象形式象征无限的涅槃和宇宙空间观的具体表现。须弥座本身形制和纹饰清晰,具有造型艺术基本的构成元素,是以具象喻示无象,以有形来表达无形,通过造型艺术促进和启迪人们对须弥山空间观和涅槃学说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会。

3 须弥座形制及纹饰演变

须弥座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起先出现在石窟佛座上,后逐步应用在塔座,在隋唐时期成为坛庙、宫殿的高级建筑台基常见形式,融入中国建筑文化等级制度中,沿袭“佛座—塔座—殿座”的发展演变规律。综上所述,须弥座在隋唐时期由塔座应用到殿座即受传播媒介佛塔的传播影响,又和涅槃学说作为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因有关,同时遵循大乘佛教无限意识,造型上以具象形式表达无限,传播须弥山宇宙观的内涵思想。受此影响,须弥座形制和纹饰演变遵循上述丝路文化,进一步佐证丝路艺术呈现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融合趋势。

须弥座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相对统一制式和视觉造型特征,在印度早期采用栅栏式基座,后受犍陀罗文化艺术影响,逐渐确立上下部起线的叠涩座,形成具有丝路文化传播影响的主流形制。依据《营造法式》的规定,须弥座各部位名称自下而上通常包括角圭、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结构部位,各部分对应不同的纹样装饰,共同构成完整的须弥座。须弥座随佛教传播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应用到塔座,其立面轮廓简洁,上下部均为直线叠涩挑出,中间是束腰,其造型完整,形象朴素,跟佛座图像接近。在云冈北魏石窟第6窟、9窟中浮雕塔下的须弥座中,可以看见它在中国的早期形制,整体风格朴实古拙,叠涩层数量不多。在隋唐时期,外来文化交流频繁,佛教艺术空前发展,须弥座发展变化较大,整体高度增加,叠涩层数量增多,特别是下部叠涩层变化丰富。在现存隋唐时期完整的佛塔须弥座中,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山东济南龙虎塔、山西舍利山开化寺禅师塔可见基本形制,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铜制平层塔和汉白玉阿育王塔有精致完整的须弥座,是该时期典型代表。须弥座应用为殿座较普通台基高级的具体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从位置经营和造型处理上格外重视,由敦煌莫高窟第14窟和85窟壁画佛塔所见,须弥座只作为位于建筑群中轴线上殿堂的基座,且上下叠涩各数层,悬挑外出阔大,整体立面占比分量重,较普通台基高出很多。而普通台基形式多以砖砌,素方台无饰面,立面占比分量轻,由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上的佛殿可见该时期中小殿屋常采用的普通台基形式。另一方面在装饰细部上格外精致,从敦煌莫高窟第231窟和361窟壁画佛塔可证,不仅表现出在须弥座束腰上下同时施加仰莲和覆莲,并与上下枋一起施以彩绘。而且还在中间束腰部分内镶壶门,出现立柱分割壁间的形式,装饰纹样也丰富多样,成为这一时期须弥座的最高级形式,说明在唐代时期该种形制已发展成熟。图1为中国早期塔基须弥座图像,图2为隋唐时期塔基须弥座图像。

文章来源:《新丝路(上旬刊)》 网址: http://www.xslzzs.cn/qikandaodu/2021/0205/579.html

上一篇:丝路之歌
下一篇:马士基航线NV2启航仪式在厦门港嵩屿码头举行

新丝路(上旬刊)投稿 | 新丝路(上旬刊)编辑部| 新丝路(上旬刊)版面费 | 新丝路(上旬刊)论文发表 | 新丝路(上旬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丝路(上旬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